- 当前位置:
- 首页 > 研究领域 > 宏观经济与全球化战略 > 国际经济形势
特朗普政府“解放日”提出对全球的关税清单,对不同国家意味着什么?
2025年04月06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4月2日推出的“解放日”新关税壁垒政策,以“对等关税”为名,对全球60多个国家加征10%至54%不等的关税。本质是一场单边主义色彩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动。该政策以“美国优先”为核心理念,声称旨在纠正贸易逆差、重振制造业,但其实际效果远超出经济范畴,成为涵盖政治博弈与地缘战略的综合性工具。
1、对美国的影响
短期滞胀风险加剧,制造业回流效果存疑
特朗普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本质是税收转移,增加美国政府财政收入,迎合特定选民支持,推高进口商品价格,导致美国消费者成本上升。预计每个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1700美元,若供应链调整滞后,中间品短缺将进一步加剧通胀,形成“滞涨”困境。
尽管特朗普意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,但美国依赖全球供应链(如半导体、药品)且人工成本高企,短期难以形成替代产能。2018-2019年贸易战已导致美国GDP减少0.2%、就业岗位减少14.2万个,此次政策或重蹈覆辙。
2、对中国的直接影响
出口贸易结构性承压,新能源汽车与零部件出口分化
中国对美出口商品面临54%的累计关税(原有20%叠加新增34%),机械、电子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大。2024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11.2%,顺差贡献36.4%,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市场。
在54%关税现状下,中国企业应对策略是深化与东盟、中东的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和新兴市场拓展。如通过东南亚(越南、马来西亚)或墨西哥加工,利用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成本,如光伏企业在新加坡组装后以“新加坡制造”出口美国。
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关税已提至100%,但中国对美整车出口仅占总量1.8%,影响有限。零部件出口(2024年对美101.1亿美元)受冲击更大,需警惕日韩、欧盟车企调整采购策略。
3、对欧盟与盟友的冲击
内部裂痕与对华合作升温,日韩供应链加速重构
欧盟面临20%关税,汽车、钢铁、农产品受重创。德国车企(如宝马)因依赖中国供应链反对强硬政策,法国、意大利则推动与中国在清洁能源、AI领域合作对冲压力。
日本(24%关税)、韩国(25%关税)汽车、半导体产业受冲击,三星将部分产能转至越南,丰田扩大墨西哥工厂以规避关税。日韩与中国探讨半导体供应链稳定合作,形成技术联盟。
东南亚:转口红利与产业升级并行
越南、柬埔寨分别被加征46%、49%关税,纺织、电子代工受重创,但倒逼产业链升级(如吸引中国零部件企业入驻)。RCEP和东盟自贸区加速区域合作,印尼电商(年增20%)成SHEIN、TikTok Shop新战场。
墨西哥:近岸外包受益者与隐忧
墨西哥虽豁免“对等关税”,但需承受25%汽车关税。比亚迪、宁德时代在墨建厂,零关税进入北美市场,但治安与政策稳定性成隐患。
中东与拉美:资源与市场博弈
沙特“2030愿景”吸引中国新能源投资(如红海新城光伏项目);巴西转向中国农业科技合作(大疆占据70%植保无人机市场)。
3、对全球经济体系影响
特朗普政策无视WTO规则,引发欧盟、加拿大、日本等诉诸争端机制,全球贸易转向区域协定主导。OECD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下调0.2个百分点至3.1%。
供应链区域化:企业加速布局“关税友好区”,如车企在墨西哥设厂、欧洲药企在美建厂,形成“中国-中转国-欧美”三角链。
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工具,更是地缘政治杠杆,其核心在于重塑美国产业霸权。短期内,各国面临通胀、失业与市场萎缩压力;长期则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多极化趋势。对中国而言,挑战与机遇并存——转口贸易、技术升级与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开拓将成为破局关键,而合规风险与地缘博弈需高度警惕。
本文为国际经济与产业科技智库(FET)全球化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独家稿件,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未经官方允许,请勿转载。
欢迎关注FET全球创新中心账号,您可以在以下渠道获取我们的最新动态与研究观点。
微信公众号
FET国际经济与产业科技智库
FETglobalcenter
微信视频号
FET中国企业家创新年会
官方网站
www.fetguojing.cn